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

——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不需要的东西在生活中到处泛滥呢?我们有必要仔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找到答案,为彻底实践断舍离做好准备。

假设你的房间里到处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已经到了根本无从下手收拾的地步。即便是这样,你也没必要觉得愧疚,自责不已,因为严格来讲,我认为这并不全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毕竟你就生活在这么一个不断生产出新东西的社会里。也就是说,除了个人本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所造成的个人对待物品的意识,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原因。而且,假如说你家里有四个人,那四个人必然都拥有属于各自的物品,可负责收拾屋子的却只有你一个人,这就是说,你一个人要处理四个人的东西,所以处理不好也很正常。在这个问题上,最起码有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原因,而自我充其量也只是三分之一的责任。这么想的话,你是不是觉得轻松多了?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劝人买东西的商家可是做了相当高明的研究的。为了让人失去理性地大买特买,他们可以说是研究透了里面的技巧。

就说让人产生占便宜的错觉吧,这里我要举个我母亲的例子。有一次,我在独居的母亲家的冰箱里发现了一管特大号的商务用蛋黄酱,这真让我吓了一大跳。那管蛋黄酱实在是太大了,怎么想都觉得我母亲根本吃不完,而且还过了保质期,颜色都变黄了。问她:“为什么要买这么大一管啊?”她只回了一句话:“因为便宜。”我猜也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大号蛋黄酱原本要500日元,结果打折只卖350日元,而母亲经常买的那种她自己能吃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卖300日元,这种300日元的蛋黄酱不打折,还是原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觉得大号蛋黄酱“便宜了150块”,买这个自己就捡了大便宜了,而根本不会比较300日元和350日元的差异。要是买300日元的普通款,可是一分钱的便宜都捞不到,这是显而易见的。可结果就是这种大号的根本就吃不完,白白损失了50日元。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就一头扎进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是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

此外,我们在面对打折商品这件事上也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比如说,你想买件1万日元左右的衬衫,可在差不多价格衬衫旁边有一件原价10万日元左右的西装正在打五折,便宜了5万日元。可就算是便宜了5万日元,你也得花上5万日元。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完全看不见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会被折扣比例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几乎就不怎么穿,一直搁在衣柜里白白占地方。这种事真的太常见了,当然了,到底买不买最后还是由自己做决定,所以自己也得至少负上一半的责任。

入口是“断”的阐门,出口是“舍”的阐门

请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就像是在河水中游靠近岸边的水池里生活的小鱼,生产出来的物品从上游哗啦啦地流下来,需要的物品可以从池子的入口处进来,不需要的东西就直接流走了。水池的入口就是“断”的闸门,而出口则是“舍”的闸门。如果只需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话,那涓涓细流差不多也就足够了,不过,作为人类,我们还是需要文化生活的滋养的,所以水流还需要再增加一些,差不多需要隅田川那样的吧。可现今的日本社会,物质泛滥的程度简直已经到了亚马孙河洪水泛滥时的程度,可我们的意识还仍然是隅田川的程度。我们就是这样,丝毫没察觉到这二者之间巨大的差异。

我们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得死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的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所以这闸门常常是打开的。可通往下游、负责排泄不需要的东西的出口的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因为那上面已经长满了“好可惜啊”、“垃圾分类太麻烦了”这样的铁锈了。

换句话说,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地涌进来,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我们所处的空间只有固定那么大,不可能因为东西的增加而增长,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这一点。

可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物品过度泛滥的社会,很多时候根本由不得我们进行选择。让我举几个常见的过度泛滥的例子吧:

中元节礼、年货

奖品、礼品

赠品(“本日限定特别奉送”之类的句子频频出现的邮购品,说不上品位有多高的饮料、杂志的赠品)

超厚的商品邮购目录(只要买过一次,就会连着寄上好几年)

广告邮件与宣传单

包装纸,包装盒、纸箱,冰袋

便利店的方便筷子、勺子、--湿--纸巾

仔细回头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几乎每天都会流进我们的生活里。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这样下去的话,水池里恐怕已经浑浊不堪、满是淤泥了吧。我们就像鲶鱼一样,活在这个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要是环境适宜的话,我们原本是能像居住于清水当中的香鱼一般来去自如的,可现如今却因为四处堆满了淤泥而无力游动。也就是说,家里堆满了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动。

可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这些呢?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向下沉淀。这样一来,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层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单纯只关注最上面一层水的话,那我们自然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游泥里了。不过,虽说察觉不到,可我们却总会觉得莫名的疲惫,没有精神,原因非常简单——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积越多,死死困住了我们,让我们无力动弹。

淤泥越来越多,有的人可能就会深陷在淤泥里草草度过一生。由于工作原因,我有时会参与一些整理遗物的工作,常常会看到令逝者家属吃惊不已的现象。想着过世的奶奶没准会留下什么好东西,可结果打开壁橱,看见的全都是包装纸、纸箱子之类的东西,或者净是一些收礼得来的尚未开封、满是灰尘的床单,总之就是一些没用的东西,想要的却一点都没有。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人在这种环境下就会静静地不动弹,恐怕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如果乱翻腾的话,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静止不动的话,水就不会浑浊,这样的话还能有点喘息的空间。不过,要是下定决心实施断舍离,就必须得把池塘翻个天翻地覆,也就是得把放在衣柜里、壁橱里的东西全都拽出来,这显然会是个大工程。要开始断舍离,就得把立体的、摞得高高的东西变成平面,铺满整个屋子,正所谓“五倍的物品,三倍的灰尘”的状态。如果家人碰巧在这个时候回来了,一定会惊呼:“你干吗呢!你这是要折腾乱了还是要收拾啊!”这可真是让人火大,而你自己也会觉得是在白费劲。这种事反反复复,结果那些淤泥——家里的破烂儿——就没办法一扫而空了。这不就是我们目前的状态吗?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

隅田川为东京都内的河流,全长23.5公里,自古以来一直是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的水源,并且是重要的水路运输河道。——译者注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这八年来,我通过开设断舍离的讲座认识了很多扔不掉东西的人。我渐渐发现,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种类型,有些人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不过,通过这种分类,至少可以让人了解自己更倾向于哪种类型,能多少客观一些地看待自己。

&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要是有人问“要想收拾家里,有什么必要前提条件吗”,你会怎么回答?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还是保证能鼓起干劲?可能会有很多条件,但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就是这条——在家。

逃避现实型的人,满足这个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在家——的时间非常少。他们是那些马不停蹄地忙于志愿活动、聚餐、社团的社交丰富的主妇,以及那些工作结束之后还总去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周末也常常外出的男性。他们并不是真的因为太忙而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在家所以才把自己搞得很忙,即便他们本人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点。换句话说,他们是因为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让自己忙碌到必须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案例二 让人面对现实的卧室和箱子

朋子女士结婚30年,10年前孩子们也都自立门户了,只剩下她和丈夫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平日里,她要去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休息日的中午还要和朋友聚餐,总而言之就是过着忙忙碌碌的日子。因为在家里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所以对于家务事朋子女士一直以来都是敷衍了事,家里的杂物已经堆到快让人窒息的地步了。这种让人无从下手的状态不断地恶性循环,让她更不想回家了。

她之所以不想回家,原因之一就是她和丈夫的关系。她和丈夫是不得已才结婚的,还在新婚燕尔的时候,她已经觉得面对丈夫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了。通过断舍离的讲座,朋子女士发觉,在如今这种婚内分居的状态下,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只有卧室,所以她就决定要在卧室进行断舍离。等到终于可以直面自己一直逃避的过去时,朋子女士再次发现了两个装衣服的箱子。其实,早在10年前,她就决心要和丈夫离婚了,可让她打消这个念头的就是这两个作为陪嫁带过来的装了和服的箱子。那个时候,孩子们都离开家了,自己的任务也终于告一段落了,所以她想要离开家。可就在打算离婚的时候,她看见了这两个箱子,于是就想到如果离婚了的话,父母会怎么想、会不会为自己伤心、离了婚自己在经济上能不能独立等等。一想到这些,她就打消了离婚的念头。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灵魂的自由和这两个装满衣服的箱子放在了天平的两端,最后获胜的是后者。

仔细想想看,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频繁外出。在那之后的第十年,她以卧室的断舍离为契机,终于能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直接对话了。最终,她决定斩断对箱子和对父母的牵挂,和丈夫离婚。虽然离婚以后自己在经济上比之前紧张了,可一想到自己竟然强忍着过了几十年窒息的日子,她还是特别庆幸自己离了婚。而且,她还说,现在在家里,她觉得非常舒服。通过收拾卧室这种极其私人的空间,她或许真的发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要帮助执着过去型的人收拾房间可是非常费劲的,工作几乎难以进展。留有过去回忆的物品数量庞大,所以每看到一件东西,都会勾起对当时的记忆,甚至就这么沉浸在了给人讲述过去的情景里,结果就完全忘了收拾东西了。当然,珍惜过去的物品以及关于它们的记忆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也留着我儿子小时候的相册和纪念品,可是执着过去型的人留着的这些东西可不是普通数量。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案例三 曾经的花样年华和过去的幸福时光

美奈子女士家里的东西可不是一般的多,以至于让人猜测是不是从快结婚时开始,她就把所有东西都留了下来。过去收到的情书、过去读过的书、有很多男人追求的年轻时留下来的照片……全都代表着30年前,刚刚结婚的美奈子女士的花样年华。当年,美奈子女士是迫于丈夫追着她说“你要是不和我结婚的话我就去死”这样的压力才结婚的,可30年过去了,丈夫竟然跟她说“希望你能和我离婚”。不用说,美奈子女士的自尊被这句话撕扯得支离破碎,她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从象征着那个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的时期的露营装备开始,所有的东西她统统都想扔掉,却怎么都舍不得。不过,通过断舍离,她终于正视了自己的这种状态。她一点一点地收拾着,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接受了现实,和丈夫离了婚。如今的她已经能意气风发地说:“要是早点恢复单身就好了,我要去找新男朋友了!”不过她的例子也充分表明,要从执着中脱身而出,实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担忧未来型的人,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物品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出现过。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不安,他们只能去买一堆东西放到家里,看着它们才安心。买了很多卫生纸的人,八成是忘不了过去能源危机的冲击。可是,再次出现同样的能源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且那个未来是什么时候呢?担忧未来的人,脑子里总是没来由地想象一些“总有一天危机会来临,自己会因为买不到那些东西而陷入困境”的情景。

反过来说,他们要通过确保物资充足的方式保证自己的未来不陷入困境。而且,他们并不限于卫生纸,只要是遇上特卖,就连面巾纸、保鲜膜之类的日用品都会买回家。这都是由于“这些都是平常用得着的东西,要是没有了会很伤脑筋”、“这么便宜了,现在要是不买,说不定就碰不上这么好的机会了”等强迫观念造成的。架子上到处都躺着总也使不完的存货,这种事也挺常见。

案例四 存了15年特效药的母亲

15年前,我母亲患上了惊恐症。那时候大夫开给她的药特别有效,所以一直到现在,她还把这些药当成命根子似的收在药箱里。一方面表示她很不安,担心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出现同样的症状,同时也在自我催眠着“收着药物=总有一天会发病”。当然,那些药早就过了保质期了。我虽然能够理解她忘不掉药效的神奇作用,可就算她再次出现同样的症状,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恐怕也早就有了更好的药了。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就把打败自己不安的对象——某种疾病——的物证放在手边,这其实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担忧的恶性循环里了。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在和扔不掉东西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这种时间观念因人而异,会有很大区别。

比方说存了15年药的我的母亲,她恐怕很难学会断舍离的观念,因为她连10年前的事都觉得是最近的事。就算我指着她有一阵没用的东西问:“妈,这东西您现在不用了吧?还要吗?不要了吧?”她也会回答:“我用的!”我要是开玩笑说:“这东西您就算留着,也带不到那个世界去。”她就会说:“不,就算是到了那个世界里,我还要用的!”在反复询问之后我发现,对我母亲来说,即使是20年前的事,也属于现在的范畴。对于我母亲,我根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只能承认,我们俩的认知完全不同。

相对而言,小孩子总是活在当下。这是因为他们的身\_体还在成长,自己总是在变化着,所以他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也比上了年纪的人更敏锐。这种对“现在”的时间长度的认知,多少会受到年龄的影响,不过还是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而且,它还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说到底,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要是能在实施断舍离的期间,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现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来听我讲座的学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那种扔不掉东西的人”。这话基本上就是给自己定了性,而且还隐含着“我就是这种人,我也没办法”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

可是,如果仔细推敲的话,他们并非是扔不掉,而是根本就不想扔。

用断舍离当中的“断”字来表示,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断),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应承下来,都会接受,别人拜托我什么,我都没法说‘不’。”不过,这种话如果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是“我讨厌被别人拒绝,我可不想受伤害”。因为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将同样的招数施于旁人。

扔不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扔不掉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而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在扔不扔东西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看到藏于心底的真实想法。

大家到底有没有那种已经不需要、不合适了,但却一直留着的东西呢?比方说穿在身上会让自己浑身不舒服的泡沫经济时期买的西服之类。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那是一种总觉得很可惜的执念,就算不穿了,但还是不想扔。不过,整天都想着“不想扔”也够累的,所以干脆忘了它,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见的±也方,就这么搁着。虽说一样东西,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姑且不论是不是有执念或者其他心理上的因素存在,只要稍微打开壁橱看一眼,就能发现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竟然一直莫名其妙地留在家里,这简直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说到理由,大概就是因为整理太费事吧。

要整理东西确实太麻烦了,又大又重的东西麻烦不说,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玩意儿,比如一支圆珠笔,一部分是塑料的,一部分是金属的,因为丢垃圾时要分类,所以想把这支笔扔掉也是个麻烦事。结果,虽然知道它已经写不出字来了,可最后还是把它放进笔筒里,因为“必须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才行”的良心使然。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拆开它分类丢弃,还不如就这么插进笔筒里搁着更省事,况且家里又不是没地方放它。如果遇上了大型垃圾,按照日本的规定,扔大型垃圾的地方和时间都有限制,必须要遵守跟一般垃圾不一样的规定才行。这么费神烦人的事,任谁也都避之不及。综合比较起来,还是把它们放在家里,最省事,最不麻烦。

可结果呢?我们把房间比作肠道好了。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这么一来,我们就到了一种便秘的状态,这样会舒服吗?显然不会。要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症状就会进展到即使一周不通便也无所谓的麻痹状态,即便不舒服,也感觉不到自己不舒服,因为此时身\_体的感应器已经出现了故障。换句话说,渐渐习惯了房间里堆满物品的状态,就类似于便秘而导致的感觉麻痹。

但事情却不会就这么不了了之。在便秘的时候,病菌会不断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被肠道再次吸收,而后扩散到身\_体各个部位,引起不适。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也等于是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破烂儿,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所以,为了健康着想,还是不要让房间“便秘”的好。

便秘也有不同程度。按照病情的轻重,选用的泻药和具体用量也不同。断舍离的讲座和这本书就相当于适用于杂乱屋子的泻药,有的人只听一次,只随便翻一翻书,就能立即付诸行动让自己和身处的环境焕然一新。也有些人,必须得听好几次讲座,得仔仔细细地慢慢翻看,才能有所收获。以前,遇到那种因为体力和年纪等原因没办法独自收拾好房间的人,我会跑去帮忙收拾,就好像是一个灌肠师似的。但其实,只要稍微借助泻药的力量,人都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拾工作的。不过,对于便秘患者来说,泻药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如果不改变平日的生活习惯,就得不到根治。对于一个总是把家里堆满破烂儿的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我们不妨把那些破烂儿和垃圾比作是生鲜食品。没扔掉,但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就好比是坏了的火腿,因为它们已经不能吃(=不能使用)了。还有一些算不上是垃圾,但却是“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就好比是已经过了最佳食用期但还没坏的干巴巴的火腿,也就是破烂儿。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干巴巴的火腿,你会闻一闻味道,发现“还能吃”,于是想着“等它再坏下去就扔掉吧”,然后又把它放回冰箱里。可实际上,不管再过多久,你都不会想吃它了,可扔了的话又觉得可惜。结果,干脆把它放到不透明的密闭容器里密封收好,一直放到你根本不想打开容器的地步。

这么打比方的话,大概要容易理解得多。你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坏了的火腿”还是“干巴巴的火腿”呢?如果你够爱惜自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给自己买最新鲜的火腿。断舍离就是要让大家想通这一点。曾经有某位学员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火腿要是坏了,我就会扔了它;要是衣服也一样会坏就好了。”的确,坏了的食物会发出臭味,而且外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能下决心扔了它。可要是等到衣服坏了的那一天,恐怕得等上很久很久才行,我们现在到博物馆还能看到几百年前的人们穿的衣服呢。不过,在现代人的眼中,那些衣服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已经腐烂的了。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完全没办法把家里没用的东西扔掉的人。好不容易千辛万苦地和他一起筛选出不要的东西,可我却非常担心他会就这么把这些东西放着不管,无可奈何之下,我只好把那些破烂儿带回去扔。结果,我的车里被搞得到处都是霉臭味儿。他家衣服的灰尘里全都是霉菌和螨虫,我觉得这些东西在物理上与腐烂也无异了。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这也就是说,可以从屋里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过很多没有收拾的房间,所以对此可以说是深有体会。在断舍离里,那些像是干巴巴的火腿一样的“虽然还能用,但是一丁点儿也不想用”的东西会不停地释放出停滞运,而像坏了的火腿一般的垃圾和灰尘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

接下来的就是关键部分了。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从我的切实感受来说,房间里的东西有八成都被破烂儿和垃圾,也就是被“干巴巴的火腿”和“坏掉的火腿”给占了。这其中,几乎有一半都是相当于“坏掉的火腿”的垃圾。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让我们把“干巴巴的火腿”——破烂儿再稍微细分一下吧。

&

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

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

充满回忆的东西 

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它们就好比是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游泥,就算你真的觉得必须把它们扔掉不可,可结果却一直都没能付诸行动,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你甚至会忘掉它们的存在。物品本来就是为了让人使用才被生产出来的,如果是站在它们的立场上去看的话,它们会说“我好寂寞啊”、“用用我吧”、“你要是不用的话,就把我送到一个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去吧”、“我好恨啊”。与此同时,明明已经和自己约好“必须要处理掉它们”,可却一再打破这个约定,就这么被这些东西发出的咒语紧紧束缚着。如此一来,你极有可能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感。

还在用的东西则像是一摊混乱的游泥。明明不太喜欢,可是还在用,也就是说,把和自己不相配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用。虽说是在用着,可却把它们到处乱扔,扔得到处都是,乱七八糟。而且,这些东西在把屋子搞得一团糟的同时,还会唤醒自己的-羞-耻心。要是别人给你用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是一些配不上你的东西,恐怕会觉得-羞-耻吧。或者应该说,就算是已经习惯了那些东西,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潜意识里,你通常还是会因此而感到-羞-耻。

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比方说绘画、古董、动物摆件、人偶等。通常来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去处置扔掉的,比方说拿去神社焚烧。这些东西与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所发出的诅咒与混乱不同,里面很可能会寄宿着消极能量。而且,如果无视、忘却这些东西,也就是否定它们的话,我认为, S卩种咒符般的能量会变得更强。

明白了这些,大家就可以理解,“满屋子全是破烂儿,而且丢得乱七八糟的”这种状态,是无视、否定与混乱这好几重的消极能量交织在一起,所以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进入无法自拔的状态,会觉得喘不上气。如果再加上那些充满怀念的东西,会怎样呢?你是不是想立即动身开始收拾屋子了呢?

案例五 过期的千纸鹤

因为生病要住院做手术,弘树先生收到了同事送给他的千纸鹤。手术痊愈后至今,弘树先生一直把千纸鹤挂在家里的床边,上边已经积满了灰尘。据他本人讲,他每天晚上都会看着这些千纸鹤睡觉。他说,这些纸鹤上满载着回忆,所以舍不得扔。可尽管如此,没完没了地看着千纸鹤只会不断加深“生了病,病得很重”的印象,我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最好是对给自己折千纸鹤的同事以及对自己现在的健康状况表示感激之后,立刻把这些纸鹤处理掉。

在弘树先生家那么狭小的环境里,千纸鹤会不断释放出强烈的冲击感,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非常诡异。不过,人很容易因为习惯了某件事而感觉麻痹,这实在是很可怕。无论一开始有多美好的回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也会发生变化,就好比是再美味的食物,搁久了也会变味一样。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经过上面一番仔细的分类和分析之后,想必大家应该能明白一点了。说到底,堆积着的破烂儿就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我已经说过,在断舍离里,要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而良心不安与担忧,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我们先来看看良心不安吧。我说过,“不用的东西”是那种带着“我好恨啊”的诅咒的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自身也会因为不能物尽其用而导致良心上的不安。光是想着“必须得用”,结果就是行动不起来,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了,继而又进入“这样不行啊”的自责中。而且,还会以“总有一天说不定能用得上的”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自责,不停地找借口,不知不觉就耗费了很多的能量。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自己狠狠地揍了自己一顿,然后再给伤口贴上创可贴一样,让能量慢慢地流失。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去毁灭证据。”“只要扔掉就好了,毁灭了证据就无罪了,是吧?”现在的我能够若无其事地说出这些话,可以前的我也完全就是这种状态。在我还没能“断”的时期,家里全是买了又不用的东西。因为“可是总有一天……”这样的借口,我把它们全都留下来了。与此同时,良心上的不安也越积越多。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干脆就扔了算了!”虽然这么想,但有些东西就是觉得很可惜,就是舍不得扔。比如说泡沫经济时期买的大垫肩的西装,当时可是足足花了10万块呢,太贵了,而且还没穿过几次。买的时候花了10万日元,这个事实总是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把自己完全逼回到过去。话虽这么说,但这件西装也确确实实不会再穿了。还有小时候家人买给自己的风筝、钢琴,现在根本没人玩了,可它们依然还是稳稳地盘踞在家里,相信很多家庭都有类似这种的玩意儿吧!以前骑过,如今早就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之类的,也很常见。这些东西实际上已经变成垃圾了,必须得处理了,可还是因为太重、太麻烦,所以就懒得去扔。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东西所包含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说真的,我的感觉是,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剩下的两成,就是时间轴确实锁定在现在的东西。这些东西就算放得很乱,在断舍离看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自己是有切实的关系的。或许你很随便地胡乱用着这些东西,或许这些东西也和你自己并不相称,但将它们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就是下一阶段要处理的问题了。在目前这个阶段,当务之急是确保物品保持在active——使用中——这样的正常状态。因此,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也可以分为几类。每天使用,每个月用一次的,频率更低一点的还有每个季度、每半年、每一年用一次的,或者还有只在婚丧嫁娶等典礼上使用的东西,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它们分成日常和非日常两类。也就是说,并非使用频率低就不会和人产生切实的联系。那类使用频率低的物品,也必须仔细看明白再收起来留用。

不过,我常常会看到类似在盛夏里玄关处还摆着滑雪板之类的情况。这是不是因为占了八成的过去和未来的东西太多,占据了收纳空间,迫不得已出现了这种情况呢?暖炉和风扇不合季节地一直放在外面,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是要警醒一点。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此外,在往家里带东西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注意,有时候,我们会把购买的焦点放在非日常的东西上。比方说,有人会为了一年也来不了一次的亲戚、为了偶尔来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准备茶具和被褥。有的人在碗柜里放了大量专为客人用的餐具,可自己家人用的餐具却很少。我想,这一定就是因为他们总在重复上述行为。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己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给别人用也挺好的。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如果按照一年只住两个晚上来算,就等于是在365天中的两天上花费了过分的精力。其实,大部分的客人来住的时候,都不会有“我想用客人专用的好餐具、好被褥”的想法。所以,不用为了虚荣而硬撑门面,自然地招待客人就是最好的。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人之所以会产生“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呢”、“必须得扔掉了,可又没有行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用和朋友之间的约定来打比方的话,这就容易理解了。

比方说我和朋友约好了吃午饭,但我却告诉朋友:“对不起,我突然有点急事,今天约好的午饭,咱们改约到下礼拜好不好?”朋友很爽快地说:“没事儿,下礼拜也可以。”结果到了下礼拜的那一天,我又对她说:“对不起,我今天也有点不方便,能不能改到再下周啊?”因为已经是第二次了,所以朋友多少会有点火,可还是说:“好吧。不过,你可真够忙的啊,英子。”然后就到了再下周,如果此时我又说“对不起,我今天又突然不方便”的话,如果我约的是你,你会怎么想?只是一次的话还能原谅,可要是接二连三地出现这种情况,你恐怕就会觉得“和这家伙约好了也不可信,与其被她拖来拖去的,还不如干脆不跟她约定什么更好呢”了吧?我的信誉度就会因此而骤然下降。可大家有没有对自己做过这种事呢?想着“要用”,想着“要处理那些破烂儿”,想着“要扔掉”,可结果却根本置之不理,这就是拖延了与自己的约定。这种事日日重复,对自己的信任感就会一点点消失殆尽。

那么就遵守约定吧,跟朋友说“对不起,我都改了三次了,可这次肯定没问题了”,去赴约,见了面再说“我让你为难了,今天就让我来请客吧”,这么一来,我的信誉度想必就能稍微恢复一些了。因为朋友会觉得“她也算是为这件事感到自责了,而且到底还是遵守约定了”,所以她对我的信任感就有所恢复。这样一来,能量水平也能上升,也就是说,疲劳转化成了活力,人也因此而变得精神熠熠了。换句话说,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接下来要做的重大改变,就是要从减分法转向加分法。

不值得信任的自己,是一直处在“今天也没做到”、“没能遵守约定”这种减分状态的,而如今要转向“我今天做到了”、“我遵守了约定”这种替自己加分的角度,也就是要转成加分法。这样的话,自我肯定感就会骤然增加。“今天就把这个放到网上去拍卖掉”、“今天要把这个送给会用它的朋友”,这么想着,并立即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如此一来,你就会一点点地增加你的信用资金。也许你仍然想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用减分法来评价自己,或是还不得不用减分法来评价自己,但像这样,从收拾物品上逐渐增加信用资金,也就不必再无谓地否定自己了。最起码,这能让你的心更放松,更健康。

案例六 扔在一边的英语口语函授教材

说来很丢脸,这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

那是我还没想到断舍离的“断”的时候。那时,我觉得“要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简直太帅了”,于是就买了一年的英语口语函授教材。这套教材是先付费,然后按月寄过来的。如果冷静地想一想,其实我根本就不是那种会勤奋学习的人,但出于良心上的不安越来越强,最后我只好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了——“我报名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会很有时间呢,可谁知道一下子变忙了”、“攒到一起,等暑假的时候再学吧”、“算了,还是寒假的时候学吧”、“春假的时候……”、“那干脆等到我退休以后再……”,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把它给忘了。某一天,大量的教材和磁带一下子全都涌了出来,我家那时候已经只有CD播放机,放不了磁带了。因为总是对自己重复着“总有一天、总有一天”这样的借口,所以就常年对此置之不理。如今回头想想,那其实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能量的损失。最后,我终于通过“毁灭证据”,完成“无罪释放”,获得了解脱。

如果能早早就把它们处理掉的话,我也不用为此受累这么些年了。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到物品的立场上。

打个比方说,我和我的两位朋友A和B是非常好的三人组,以前我们三个人的关系都非常好,可某一次,因为我的态度大变,导致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完全忽视B,甚至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这样一来,B起先是觉得很寂寞,接下来就会越来越气愤,觉得“山下英子是个无礼的家伙”、“是个混蛋”。

在断舍离里,我们可以认为被忽视的物品也是这样。尽管物品不会开口骂“你这混蛋”,但我常年做这样的工作下来,是确实能感到它们在不停地抱怨说“我好恨啊”。或许有人觉得,我把人和物品同样看待,实在是荒唐的无稽之谈,可物品原本就是因为你要用才留在手边的,而且也应该是因为这种想法才被带到家里来的。所以,如今你没有用它,这就相当于背叛了当时的关.系。在断舍离里,我们必须时常关注着“物品与自己的关系”,所以这种关系要是这么不上不下的,我们不仅忽视它,甚至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始作俑者的我们,根本已经把这件东西忘掉了,所以没什么罪恶感。但是,代表着过去关系的物证,仍然是—直存在着。

接下来,带着这个念头,打开自己家的衣橱吧!里面是不是堆满了被忽视与否定的怨念呢?

曾经有位学员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形容了这种状况。她说,打开衣橱,衣服塞-得满满的,常穿的大概也不过是最外面的三件而已,剩下的那些动都动不了的衣服简直就像是“不被临幸的大奥中的侧室”一样。过去她或许被大将军宠爱,可如今,将军只理会那三个新宠。因为这里是大奥,所以一旦被将军宠幸过,就再也出不去了。因此衣橱里的衣服就全都在等着哪一天再次被临幸。将军大人一次最多只能同时对待三个人,剩下的有三十个人都见不着他的面,可一旦某个被冷落了的侧室打算跑到别的地方去,那么不知是出于执念还是留恋,大将军还是会因为惋惜而出手干涉,非把她留在身边不可。这种事会一直不停地重复。很恐怖吧?不过,衣柜其实和大奥不同,要是再也不穿了的话,那就放它自由,让它步上新的旅程,这样不是更好吗?并不是只能扔掉它们,还可以送人,可以拿去二手店,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它们重新发挥作用。

对于人类来说,比起生存需要来,归属、认同等需要更为强烈。比方说因为被裁员,所以就把自己逼到自杀的份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衣柜塞-得快要撑破了的状态,这是不是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总是处于那些归属与认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被临幸”的衣服所散发出的能量当中,备受干扰呢?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基本来说,让房间乱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蔑视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充满了完全意识不到的-羞-耻感。过不了多久,能感到不快的大脑回路也变得麻痹了,这么一来,就彻底分不清到底是因为房间乱才-羞-愧的,还是因为-羞-愧才让房间变乱的了。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也一样,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那首先就得承认这种现状,这是完全能做出判断的。而且,能够做出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

案例七 家里乱成一团的室内设计师

真由美\_女士是房产公司的室内设计师。"好棒啊,您家里想必也是非常整洁的吧?”每当听到有人这么夸她,她的情绪就会瞬间一落千丈,因为她的家完全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样子。

参加了断舍离的讲座之后,真由美\_女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到底为什么会从事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她的娘家家教非常严格,当年她完全因为父母的撮合才和丈夫结婚的,结果婚姻以失败告终,再婚之后,她也是因为没有孩子而忍不住自责。真由美\_女士深信自己除了家事之外一无所能。可尽管她拼了命地做家务,但依然得不到丈夫的认可与赞扬。

就在这时候,真由美\_女士接触了室内设计师这项工作,她发现,在家庭之外,自己也有能够得到认可的地方。不过与对待工作的态度相比,对待家务事她却是越来越敷衍了,在家和在外边的对比越来越明显,这种仿佛随时都在撒谎的状态令她十分痛苦。

真由美\_女士就是典型的逃避现实型。在了解了断舍离之后,她就开始脚踏实地一点点收拾、整理自己的家,存上了信用资金。真由美\_女士原本打算要买新房子,从狭小的公寓搬走,不过在进行了断舍离之后,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不是我家太狭小,而是东西太多了”。

断舍离为她省下了好几千万,这么说可是一点都不过分。

大奥为幕府将军的后宫。——泽者注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见过太多没有收拾的住所之后,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公式:“数量x场所x时长”,这公式的结果就是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这可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

我们首先来看看数量和时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大量长时间的存在,与少量短时间的存在,这两者之间可是差异巨大的。如此想来,住在有仓库、有历史的房子里的人可太辛苦了,因为家里到处都是满载着沉甸甸的历史的传家宝,那可不是一个人的东西,也不是一代人的东西,是经年累月代代相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可是非常要命的绊脚石。

接下来是场所,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方说很多家庭里,衣柜上的东西都快要堆到天花板上了。在这种卧室里睡觉,身心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放松,因为在这样的屋子里总是会有压迫感,甚至造成失眠。要是地板上也散乱扔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人寸步难行,就更是让人觉得不安了。总是被这种压迫和不安包围着,实在是不怎么舒服。头顶上堆着东西,这会让人感到心气郁结,家里的运气也会被挡住。那么脚边的东西呢,关于脚,有“脚步不稳”、“脚下被使绊子”、“扯后腿”等俗语,在脚边堆满东西也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因此,断舍离认为,首先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处理干净。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前面我已经对无法收拾的屋子进行大致的归类和总结了,你的房间是属于哪一种,现在的你是不是有所察觉了呢?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可尽管如此,我认为我们在如何对待我们的住所这个问题上仍然没有太多的觉悟,仍然没能彻底直面它。

说起来,到底住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回到原点去思考这个问题。房子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保证我们不挨冻、不受热。断舍离认为,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如果不能确保健康与安全的话,那么住所就成了一个“虽然叫住所,但却不能住”的空间了。堆了一大堆的东西,满是灰尘,还滋生出霉菌和螨虫,这样的环境可绝对算不上健康。东西堆得高高的,地板上也扔得到处都是,走路都变得困难重重,随时都面临着高空落物的危险和绊倒摔跤的危险,这样的地方也算不上安全。好不容易买了硬件设施足够好的公寓,结果搞成这样,完全是白费工夫。房子是新是旧,这个并不重要,里面的东西堆得太多太满,就会影响健康,不利安全。有的人家里就是这么个状况,却抱着患上哮喘的孩子到处寻医问药。并不是说看医生不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减少家里的物品,把家里维持到一个能够经常进行简单打扫的状态,以防止霉菌和螨虫的滋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好孩子的哮喘病。

有很多人非常在意食物和饮水安全,因为它们都是支撑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类的生存条件是有一个底线的,据说有的人可以只靠水和糖维持一个月的生命,还有新闻报道说有的人因为受困断水断粮,也足足坚持了一个星期才被救出来,竟然也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如果非要说底线的话,那人只要屏住呼吸,短短五分钟就会死亡,这和食物、水维系生命的时间单位完全不同。所以说,呼吸的品质也和食物与水一样重要,甚至比它们更重要。

日本有“食育”这个词,指的是培养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康饮食生活的人。就像这个词所说的,我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东西,可对住所、对物品目前却还没那么在意,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住育”。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自然环境、地球环境、家庭环境、肠道环境……环境也可以有很多种含义,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对于与人有关的环境,那些相关人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方说,要想改变家庭环境,并不是那么容易,可要是只与场所有关的环境,凭个人的努力做出改变就是轻而易举了。从远近来说,远环境不会对自己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想有所改变的话,就从近环境开始改变。这样综合考虑下来,与场所相关、近处、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就是可以立刻改变,并且容易改变的。换句话说,就是居住环境。

说句题外话,其实也有那种所谓“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环境”。比如现在很流行说的那些前世、袓先、气场之类的,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环境,是与人有关的环境。如果真的有这些东西的话,那可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就算是拼了命凝神屏气在这些东西上面,非得改变它们不可,一时半会恐怕也得不了逞。与其在这上面费工夫,倒不如从看得见的环境入手,更好地运用容易发生改变的“场的力量”。如果真的想要做出改变的话,就必须得从完全看得见的环境入手才行。

要是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得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比方说,你去别人家的时候,如果对方家里乱成一团,你一定会想“这简直不像话”吧,可住在屋子里的人,因为已经看不清家里的真实情况了,所以能毫无所谓地生活在里面。就这么想着,等到回了家,你可能就会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家里其实也差不多。实行断舍离一半就卡住的人,正是因为到了要以他人的观点看待现实这一步就走不下去了,这就跟在减肥过程中因为进入了平台期、体重不再变化而前功尽弃一样,都是不想面对现实。不过,这一步却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在第四章介绍熬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技巧。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假如回到家里,看见到处都是乱糟糟的,那我们恐怕会无意识地叹口气说“累死了”。可如果家里是一尘不染的,那就很有可能在推开门的一瞬间说句“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这类积极的话了。这些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表情、行为,其实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经常唉声叹气,那一起住的人也会跟着郁闷不已。即便是一个人独居,你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你自己。可见,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断舍离认为,如果家里能成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那是再好不过了。去高级饭店吃饭,如果盘子缺个口,你一定会不高兴吧?可是,在家里的时候,说不定你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再比如说,在高级美容院花了几万日元享受了绝妙的护理后,回到家却要面对脏乱的房间……我很理解大家想要逃离现实,好好地放松一下,可这种反差太过强烈,结果只会让自己更别扭。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家也与美容院一样,成为最棒的空间吧!断舍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我曾经听一位在酒店做客房服务的人讲过这样的事,说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的时候越是会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相比之下,标准间就惨不忍睹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多半都会觉得反正服务员都要打扫房间,自己根本没必要收拾。其实,这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如果能拥有这种自觉性,那可是太棒了。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第一时间更新《断舍离》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荒诞的诱惑

西村京太郎

封刀

青山荒冢

谁杀了她

东野圭吾

穿书女配不想死

酸奶蛋糕

江湖奇侠传

平江不肖生

橘子汽水

南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