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了解个中奧妙,

就能激发干劲

——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一旦了解了它的机制,你就能在瞬间燃起斗志,下定决心大干一场。因此,我非常有必要先说明断舍离的含义。

平日里,我们想把房间整理干净,一般会从哪里下手呢?想到要整理房间,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会是整理、整顿、扫除(扫、擦、刷)这些词。需要注意一点,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收拾,和“整理、整顿”有一种微妙的差异。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能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这种微妙差异。

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里,我必须首先明确给出收拾的定义。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们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大吃一惊?对照这个定义,回想平时的生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漫不经心地收拾,从来没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真正的关系吧?如此一来,倘若关系轴或时间轴是错位的,那么即便是收拾了,也没办法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没用的破烂儿。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着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总体来说,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此彻底地“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时间是由不断持续发展着的若干个当下组成的,所以这些“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也是在时时更新着。所谓时时更新,就是说我们要不断进行更换。如此一来,只要认真地收拾下去,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把东西搬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思考的过程中,你逐渐会认清,原来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与此同时,你就会只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是不是只要进行断舍离,随时更替循环身边的必需品,不乱买、乱堆东西,就没必要再收拾房间了呢?毕竟一提起收拾两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不情愿、不得已的劳动,要是可以的话,能不做就不做。但事实是,一旦形成了断舍离的观念,就不会把“收拾”和“麻烦”、“讨厌”这样的词联系起来了。因为当你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你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感觉不变,而你也很愿意这么做。只要体验过这种舒服的感觉,收拾也就没那么不情愿了。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会说,自从断舍离以后,以前那种一提到收拾就觉得讨厌的心情全没了,跟以前比,现在的自己真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断舍离是一种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不得不去收拾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但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存在,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东西就全是我们的战友,让我们能有一个愉悦舒畅的好心情。如果只是为了维持这种好心情,那自然就称不上是收拾了。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总而言之,断舍离并不强求非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一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7欠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当然,这并不表示你要去买新的收纳工具去把东西分类保存起来,而是要减少物品,甚至是在一开始就把收纳工具全都扔掉。其实,只要了解了断舍离的机制,也就不需要再学习收纳技巧了。只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在不存在”,不断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此外,“断舍离”这三个字也让我非常得意。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三个字是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得来,比起“整理”、“收纳”这种词语,更能给人——一种自我修行的印象。而且,“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发音本身似乎就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我甚至觉得,这三个字本身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它所要实行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意识了。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一旦实行了断舍离,物品和环境就会成为自己的战友,而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快乐舒适起来,这些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虽然所做的仅仅是筛选物品的数量,但参加过我讲座的学员却纷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通过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也就是通过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竟然令看不见的世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以前,我隐隐约约觉得,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而现在的我则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它们之间迅速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打个比方说,作为回礼,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假设对方送你的是一套麦森的杯子,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甜甜圈时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由于这些改变会直抵内心,所以很多人一旦有所察觉,便会高呼“断舍离万岁”。其实,在看不见的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你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未知的伟大,总之就是命运一类涉及灵魂的次元,意料之外的偶然性、共时性也会在这一世界里发生。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够看得更清楚,就能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这一步我会在第五章详细给大家介绍。

总而言之,在有所察觉之后,人就能渐渐地了解自己,也会逐渐喜欢上自己。我把这种状态叫做快活。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最大的罪竟然不是杀人、恐吓和暴力,而是不快活。杀人、恐吓、暴力当然也是罪恶,不过那些基本也都是不快活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说,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而且,不是他人快不快活,而是自己。“丈夫心情不快活,上司心情不快活……要是他们心情能变好的话,我的心情也能变得快活起来了。”我们很容易就这样让自己随着别人心情的起伏有所波动,让自己陷进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该这样,而是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要说断舍离是从哪里开始入手的,其实就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活。换句话说,就是把不快活变成快活。所以,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里吧!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做到。这就像是改善体质,抛掉以往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利用住所这种与自己最亲密的环境,从根本上完善自己。这么一想的话,自然也就充满行动的力量了。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案例一 和廉价塑料勺子相称的自己

和惠小姐拼了命地收拾厨房,把那些非必需的不锈钢餐具全都处理掉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她却怎么都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盒饭上附赠的塑料勺子。厨房的抽屉里已经堆满了这种勺子,满得连抽屉都快打不开了。问她为什么要留着这些勺子,她的理由是“去野餐的时候用这些很方便”。可什么时候去野餐呢?野餐的时候用不锈钢餐具就不行吗?

不仅仅是塑料勺子,那些早就过了时而且绝对不会再穿的廉价裙子也是一样。虽然已经把它们都装进垃圾袋了,可结果又把它们统统再拿了回来。好东西都能毫不犹豫地扔掉,可就是对这些廉价的东西恋恋不舍。当直面自己这种不可理喻的心态后,和惠小姐发现,自己在潜意识里似乎很是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觉得用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很合适。这就表示,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

这就是一个通过断舍离了解自我形象的典型案例。

麦森(Meissen)是德国的瓷器品牌,贵为欧洲第一名瓷。——译者注

共时性(synchronicity)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界定的一个概念,即通常所说的巧合,但多指神秘现象,譬如与朋友做了同样的梦等等。——译者注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原本就是个擅长收纳的人,但我得坦白承认,在收拾物品这件事上,我完全没有一点过人的技能。在发现断舍离机制以前,对于收拾我简直是无能为力。就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东西收拾好了,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又会恢复原貌,一塌糊涂。

大概是在15年以前,我曾经尝试过当时盛行的收纳术。那个时候,我从家居店买来了好多塑料整理箱,然后把它们一股脑地塞-进了壁橱里。不过,只要把它们从壁橱里拿出来一次,就又一下子变成了一团乱麻。要是想把堆在最中间的箱子拿出来,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我索性就不怎么动它们了。除此之外,我也试过捺着性子自己动手做收纳物,可因为手实在太笨了,最后撂下一句“我果然做不了这么麻烦的事”,然后就不了了之。

说到底,这些东西到底值得我花那么多工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当突然察觉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舍得扔东西了。不过,扔了之后就能收拾好了吗?其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断”的想法,所以即便舍得扔东西了,可扔了之后还会再买,买了之后再扔,如此循环往复。这个时候的我,要是与执着收纳术那个时期的我相比的话,其实已经好多了,但却仍然收拾不好东西。这种状况,我大概持续了10年。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我是在瑜伽教室学到“断”这个概念的。

打个比方来说,断食就能让人深有体会。一旦试着断掉饮食,就会发现:“啊!原来食物是如此值得被人类感激的啊!”通过实施“断”,人会发现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该被珍惜、被感激的,除此之外,这个概念也能让人消除一些无妄的执念。不过,在刚开始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觉得“像我这种充满执念的人,根本做不到这个”呢!

我向学习瑜伽的前辈抱怨我的这个想法时,前辈说:“可不是,就连衣柜,你都能把它们塞-得满满的!”这句话令我恍然大悟。“要除--去精神上的执念还很难,可要是从衣柜开始的话,我没准能做得到!”这就是我把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

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这种情况就让我想到:“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以此为契机,我发现了那个一到季节更替就觉得没衣服穿的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到底有多少丢在衣柜里永远不会再穿的衣服。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为此,我下定决心:“好!就让一切从衣柜里开始吧!”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就像这样,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这种改变最初会体现在物品的世界里。因此,如果能与物品形成更好的关系,一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了。关于这一点,希望所有人都能牢牢记在心上。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在对断舍离的机制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再来看看我们的意识是如何跟着转变的。

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要不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这就是正视迷茫的开始。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把东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边的东西仍然还是很多,很杂乱。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这种觉得可惜的想法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断舍离。这样,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慢慢地,人就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就到了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的阶段。此时,人就能用“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确的选择。这是中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判断的速度就会加快,甚至就连下决断本身,都会让人觉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

如此反复下去,那么身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所谓适量,它的程度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很难一概而论,总而言之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在断舍离里,到了这一阶段,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住所”。在这以前,你的家到处都充斥着用不着的破烂儿,就算你把它们收拾得再整齐,也没有任何意义。实施收纳术,应该从这个阶段之后开始。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有的人会很快达到这个阶段,也有的人会在“舍”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某位教授收纳术的老师提倡,在收纳的时候,要先问问那样东西“你想待在哪里?一直待在那吗?还是偶尔?”以此来决定物品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我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意思,不过在达到“舍”之前,这么做也没什么意义,毕竟跟没用的东西说话是根本没有用的。断舍离认为,不达到上面所述的那个阶段,谈收纳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以前,我们总会为了冗余的物品而心烦不已,换句话说,自己是物品的奴隶。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才能达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状态。

不过,断舍离还有更高的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说,下一步要开始做精挑细选的工作了。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大师级的水平。

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以往总是到处塞-东西,把东西堆了又堆,接下来必然就是扔了再扔,这真的让人伤透脑筋。不过等到了这个全新的阶段,你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留下的、适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观,这样一来,你的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了。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个连收纳物都不需要的空间,是连收纳术都没有用武之地的世界。这个世界,都可以拋掉“住所”的称谓,改叫“自在空间”了。这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最为舒适自在的空间。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的。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行动是与思考同时进行的,可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我个人觉得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点,这以后就轻松得多了。

用食物来举例。如果人的身心全都在健康的状态,那只在想吃的时候吃,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显然不成问题。这是因为,人体的感应器能正常运转,发挥机能,所以人能清楚感觉到身\_体的欲望和想要的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断舍离也是以这种状态为目标。不过,如果不够健康,或者出了什么差错的话,这种机能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了。比如,人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或者只吃同一种东西。换句话说,食物本身本来并没有好坏之分。媒体总是喜欢以“想让血液流通顺畅就吃这个”、“吃这个会造成血管的阻塞-”之类的态度来对待食物,其实关键是吃东西的方法和量的问题。就算某样东西对身\_体有益,也不能一个劲儿地只吃它,说某种食物对身\_体不好,也并非就绝对不能碰了。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地下结论说某种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食物原本也都是生命,即使是一块饼干,也必须靠小麦和黄油等植物及动物的活性才能做出来。我觉得,一味以“这种食物不好”来看问题实在很不合理,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因为自己吃东西的方式不对才出现问题。

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而所谓行动,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要是这么想,你所做的一切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不管是食物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证它们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舒适的,我自己也正处于这样的磨砺过程中。如果能和大家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话,那简直是太美妙了。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如何通过断舍离得到愉快舒适又自在的生活了,现在就让我们稍微转换一下角度,来看看物品大致的流向过程。

我平常总会这样说:“说到底,物品要是不用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大概整理了一下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我想,要是这种状态能够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那简直是再幸福不过了。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生活在河流的中游,这里有许多过去曾经使用过,但是现在不会再用的东西。此时,我们该想的并不是这些东西以后还可能用得着,所以应该把它留下来,而是应该想,这些东西要是能顺利地顺流而下,送到住在下游的那些真正需要这件东西的人那里,那就太好了。 

所以,我希望那些旧货回收店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些物品的流向,当然也可以是海外,毕竟现在有很多国家还面临着物资不足的危机,或是承受不起太贵的物品。物品应该以必要的量出现在必要的地方,想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分寸”。如果能通过断舍离,让一些我们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那就太完美了。

说到底,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比如说饭粒,在饭碗里时人会觉得它是既美味又能填饱肚子的好东西,但万一掉进了水槽里,那我们就会觉得它脏死了。矿泉水也是一样,装在水瓶里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它好喝,但要是装到夜壶里呢?从物质本身来说,它还是它,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绝对不会想喝它。类似这样的情况,小到在我们的房间里,大到在整个社会里,无处不在。所以,首先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第一时间更新《断舍离》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活着

余华

俗世奇人

冯骥才

小乖张

八月糯米糍

黑天

木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