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九六章

欧阳修这次目的明确,找到王雱就把讨论稿塞他,又与旁边的官家说起此事是王雱起的头,这西南之策理应由他来写。

官家一听,是把好事留给王雱,点头应了下来。

欧阳修了却了这事,便想起一开始的来意,问起王雱是不是又出了什么新主意。

官家心里也好奇,和欧阳修一起望向王雱。

王雱和官家抱怨:“肯定是阿顼给您讲的,他总憋不住话!”抱怨完了,他才接着往下说,“我这想法还不太成熟,准备琢磨琢磨再把折子递上去,免得我岳父又说我胡来。”

官家乐道:“没关系,你不用怕你岳父,只管先和我说说。”

欧阳修见王雱又见缝插针地告司马光的叼状,感觉司马光嫁女儿可嫁得真糟心!

官家都开口了,王雱自然不再推搪,简明扼要地把这报纸的设置给两人讲了。

王雱还把活字印刷术也提了一嘴。这东西的应用面并不广,毕竟民间识字率还是需要好好提高,但这对朝廷来说不成问题,朝廷不缺每天划水不干事的读书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排个版还是可以的。

之所以搬出这个更适合英文操作的利器,主要是要频繁印刷的话恐怕用不了几天雕版就堆积如山,浪费至极。

欧阳修听说有这种东西,很快想去观摩一二。官家也动了心思,着人取来便装换下,三人一起出了宫前往方氏印坊去观看活字印刷技术。

活字选的材料自然是铅合金,原理人人都可以看懂,只不过铸字过程要经过漫长的摸索才能完善。

王雱给官家和欧阳修都戴上和工匠一样的防护套装,领着他们去看原始的铸字机。这铸字机内有字模,将铅合金放进去烧开熔炉,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把整批大小均一的活字铸成。

官家与欧阳修都是头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种接近工业生产的场景,都感觉新鲜又好奇。等听王雱说里头用了铅做原料,官家才明白为什么工人们都要做好防护措施了:他还记得上回惨死在太医局的泥鳅!

看完铸字,王雱又带他们去看新型印刷机。这印刷机设计精巧,配合活字使用很是便捷。

王雱让人现场排一篇《醉翁亭记》给官家两人示范一下。

欧阳修一阵默然,也不好叫王雱别排,只能站在官家身边看着工匠们熟门熟路地开始编排。欧阳修奇道:“怎地他们都记得?”

王雱神秘一笑:“自然知道。”这些工匠并不是普通工匠,而是他们的专业研发人员,还是十几年前他们弄的那个蒙学出来的。当年那批人之中,想考科举的考科举,不想考科举的便投身科研工作。方氏给了他们极好的研发环境,他们既不用入工匠户籍,又可以申请足够多的专项资金!

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是走这个途径上来的,就曾经背过王雱划出来的《义务教育必背篇目》,《醉翁亭记》就在其中!

正有条不紊排版中的研发人员里头还有人能分心回一句:“因为这是必背篇目!”

听听这小伙子痛苦不堪的回应,就知道他曾经经历过“朗诵并背诵全文”的苦难!

欧阳修对这必背篇目很感兴趣,不过眼下要紧的是看看这活字印刷术的应用。几个年轻人手脚麻利地排好版,用上特制的油墨开始印刷,欧阳修嗅见空气里的油墨气味,问王雱:“这用的不是寻常的墨吧?”

王雱道:“那是自然,这是特制油墨。”他简单地把这种新型油墨添加的材料与欧阳修讲了,要让普通的墨均匀分布到活字上并不容易,所以方洪让人用各种油料反复尝试,才琢磨出这种方便好用的新型油墨。

便是放到雕版印刷上,这油墨也好用得很。

当然,若没有沈括研究和推广多种优良油料作物,想要大批量生产这种油墨也是不可能的。

官家和欧阳修听着王雱介绍每一个环节汇聚着多少人的心血,等分别捧起一篇刚刚印刷出来的《醉翁亭记》时就感觉心中百味翻腾。官家感慨:“朝廷养着许多工匠,却不曾做出这样的事物!”

王雱听官家这么说,当场又发表了一点小看法:朝廷的工匠是天底下最好的,供给官家、宗室、百官的器物也是天下一绝。他们无论是技术还是见识都远超于民间的工匠,只是发展路线比较单一,都往求精求贵上面走了,求新求奇的东西往往被称为奇技淫巧!

事实证明,这些“奇技淫巧”正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发明!所以可以做做规划,求精求贵要鼓励,求新求奇也要鼓励,只要能做出对朝廷、对百姓有用的东西,就该多加奖赏!

宋朝也有技术岗位,不过这些伎术官的特点是地位低、薪水低、升迁空间低!虽然入职门槛低,真正优秀的人却不会看这些岗位一眼。

至于官用工匠,那就更是底层的存在了,一般有三个来源:第一,厢军,这是骨干力量;第二,罪犯或奴婢;第三,雇佣的民间工匠。

一般来说,民间工匠的日子比官用工匠的日子要舒坦,因为宋朝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只要有一技之长总能赚钱。相比之下,官用工匠领着固定工资,主要以完成上头的任务为主,不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自然不会钻研各种新奇的技巧。

随着格物学的推广,洛阳那边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也逐渐到了进入朝廷的时候。王雱领官家过来亲眼看看这新式印刷技术,为的就是让朝廷更重视技术人才!

要是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死方向,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可不好,肯定要把技术人才的前程扩宽点才行!

还有什么僧侣道人,各地一抓一大把,往往只要出家为僧就能免赋税徭役,各地佛寺道观还有寺田观田配给。这些也都是潜在的科研人员苗子,尤其是道人还搞炼丹,一看就是学化学的料!若是能说动他们干点活儿,也不算白白送他们田免他们赋税徭役!

王雱带着官家两人观看完印刷过程,乖乖巧巧地和他们一起往回走,没立刻提什么“提升工匠地位,大搞生产变革”。

事情得循序渐进地来才行!

欧阳修回去后已经快到下衙的时间点。

韩琦道:“让你别一去不回,你反倒去更久了。那小子又拉你去做什么了?”

欧阳修也卖起了关子:“过两天你看看《国风》便知道了。”欧阳修回来的路上已经与王雱商量过,打算先在《国风》上为报纸和活字印刷术造势。

欧阳修没管韩琦他们的心情,兀自琢磨起文章的写法来。这文章大致就是写他在印刷工坊的见闻,略过技术细节,直接开夸此技术之巧妙,“活字印刷”的“活”字让他感觉文坛将注入无限的活力!

王雱这边得了官家的许可,积极地筹备着报纸的前期准备工作,务必做到折子呈上去后立马能投入运作。

在信息滞后的时代,报纸的用处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官员和商贾来说。官员可以从报纸上得知朝廷的风向,商贾则能够看到政策和各地商品盈缺!前提是,报纸能做到它应有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这一点普通人很难做到,得依赖于庞大的朝廷机构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及时的资讯。

而想要把这些资讯提取出来,又需要专业人士处理浩如烟海的“原材料”。

王雱要做的,就是挑选出适合的人手。

王雱这边日常忙碌和回家陪媳妇,《国风》编辑部却已经炸开了,都是选编过《国风》的人,哪会不明白报纸这一新载体的意义。它的文学性肯定比《国风》低,更倾向于面向大众的撰写方式,这就注定了它的受众会比《国风》要广。

欧阳修还在文章里提到朝廷会用一种全新的活字印刷术来印刷这个报纸,写得噱头十足,连用的墨都比寻常墨要香多了!这可把众编辑挠得心痒无比,有心想要去观摩一二,却又觉得这种要求太唐突,不好提!要是人家这活字印刷术是机密技术,怎么好给你随便看?

苏洵也是《国风》编辑之一,他看完文章后立刻盖上自己的戳表示这文章自己觉得可以刊出。

其他人给出了同样意见。

新一期的《国风》下印之际,苏洵去寻老朋友司马光说话,和司马光说起报纸和活字印刷术的事。

司马光道:“那小子也没和我提过。”他想了想,让人去把司马康唤来。

司马光亲自发问,司马康不好不说,只能老老实实交待王雱早把他们编入实习生队伍,要他们学着处理各方资讯!

司马康跟着王雱历练久了,少了几分同龄人会有的稚气,多了几分稳重老成。他说话也有条有理:“姐夫说这东西其实不新鲜,朝廷每天都会收到各地邸报,其中如果有重要的消息会贴在宫门外公示。许多官员懒得去看,经常花钱雇人去把邸报内容抄回去,现在我们只是把这些邸报利用起来而已。”

这个司马光也是晓得的,因为就连台谏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反而是亲自去看邸抄的人显得比较奇怪。

司马光道:“他倒是什么脑筋都敢动,才去集贤院没几天就打起了邸报的主意。”

苏洵对报纸这个新事物很感兴趣,从司马光那儿离开后便回家与苏轼商量起来,他想不干《国风》这边的职务了,去搞这个报纸!

苏轼一听还有这样的事儿,眼珠子一转,劝苏洵说:“爹您才去《国风》那边没多久,这么快提出换地方怕是对不住欧阳公的推荐。”

苏洵想了想,觉得苏轼说得有理,便歇了这念头不再多提。

苏轼劝好苏洵,回院子里和王弗说了一声,大摇大摆地抱着酒寻王雱去。他目前的职务和王雱没什么交集,因此都不晓得王雱最近又捣腾了新东西,听他爹那么一提他肯定得掺一脚啊!

苏轼和王雱熟悉得很,见面就把酒开了,倒满两杯和王雱抱怨:“你说你,有好玩的事也不叫上我,要不是我爹回家后提了一嘴,过几天就要和其他人一起挤破头了!我不管,反正你得给我留个位置,我也要一起搞这个报纸!”

王雱哪能让苏轼讹上自己,坚决不承认自己把苏轼忘了,有板有眼地说:“那肯定少不了你,毕竟你当初读个信都能分析出一本书哪些内容是我写的,让你来把关再适合不过了!我是想着准备停妥之后再寻你说这事儿!”

苏轼听了便高兴起来,洋洋得意地与王雱说起自己忽悠苏洵的事。

王雱送走苏轼后给王安石写信,毫不犹豫地把苏轼卖了,趁机自夸一句“您看看,和苏子瞻比起来我真是好儿子啊”!

作者有话要说:  王大佬:我儿子当然很好,等我写信和老苏得瑟一番!

震惊!

甜甜春中午就更新了!!!

忘了加注释:

北宋技术人员相关:了解自论文《北宋科学和技术活动参与者的构成》

第一时间更新《玩宋》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余生,请多指教

柏林石匠

说岳全传

钱彩

杉杉来吃

顾漫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归德侯府

杀猪刀的温柔